天水圍的日與夜

許多影評都讚揚「天水圍的日與夜」是齣好電影,於是去看了,卻讓我帶著失望離場。

不少評論都讚揚這是部拍得平實的小品,點點滴滴、樸實無華地展現小市民的生活。問題是,平實無華的小品是否就一定是好電影呢?

電影既題為「天水圍的日與夜」,難免讓人對展現天水圍這個社區的特色有一點期待。但很可惜,全片嗅不到一點天水圍的氣息,展現的只是公屋一對母子的生活面貌。這電影如果叫「石硤尾的日與夜」、「牛頭角的日與夜」也同樣可以,那為什麼是「天水圍的日與夜」呢?

或許,這是導演許鞍華拍攝此片的用心。面對「悲情城市」的惡名,面對「天水圍城」的困局,許鞍華很希望還這個社區一點清白:天水圍其實跟其他社區不一樣。但如果真的不一樣,那發生在天水圍的許多悲劇又如何解釋?而即使不想再強調社區的陰暗面,但天水圍作為天水圍本身的地區及居民特色,電影中也沒有些兒顯露,是導演刻意不交待,還是真的沒有分別,抑或導演 / 編劇作為旁觀者根本看不出來?

電影透過一對母子日常的相處,來帶出小市民平靜無波其實內裡蘊含著簡單靜好、自足無求的生活面貌。這對母子雖平凡,但並不典型,母親總是樂於助人、對兒子沒有任何期待也沒有任何不滿,做兒子的也永不駁嘴,聽任使喚,對生活沒有夢想、對人生沒有思考 (現在十多歲的青少年其實也會思索很多問題吧?)母子倆就這樣安安穩穩有日過日地相依為命,對身邊人有所關懷,無求無厭無風無浪地生活著。電影在表達著人與人間的溫情與關心,但,這就是許鞍華要說的一切了麽?

電影很著重日常生活細節的舖陳,本來,平淡的日子也可以「此中有真意」,像賈樟柯的作品,便每每在表面看似平凡的人物、歲月中流露出對生活的許多觸覺與感受,那可以是沮喪、無奈,可以是夢想、得意,即使畫面上兩個人的靜默相對,或一個遠鏡,訊息也豐富得不得了。惟在「天水圍的日與夜」中,平淡的細節後,訊息仍是一片空白,就好像,吃一條白開水煮的菜,即使不加油鹽,但有些菜反會令你在摒除一切人為功夫後啖到菜根的香味,有些菜本身卻真的是淡而無味,箇中分別即在此。

電影最後一場,獨居老人與母子倆一同慶中秋,鏡頭也推到窗外的公園,萬家團圓萬點燭光的畫面,呼應著電影想帶出的社區中人倫連繫的感覺。全片的深度就僅止於此?對許多問題,似乎都缺乏了多一點的思考。是我期望太多嗎?總之,它無法令我滿足就是了。

電影不難看,只是較沉悶,沉悶因為空白。如果這是一部出自新晉導演之手的電影,我可能感覺總之叫做看得流暢舒服就是了。但對於許鞍華,畢竟仍是應該有多一點期待的。

(2008.08.19)

回到:看書藝文誌

 
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