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快樂,話咁易!

在上一篇文章 <如何提升快樂指數> 中,向大家談及提升快樂指數的十二種方法。

有朋友向我反映,表示能做到一半已經偷笑。

這一篇文章,就向大家介紹一個絶對簡單,人人都做得到的方法,而且這個方法,已歷經多年來全球各國不同心理學家的實驗證明,絶對有效!

我們許多時都以為,必定先有內心感受,才有外在行為,例如,難過才會哭泣,驚慌才會逃跑,開心才會大笑。

但在一百多年前,維多利亞時期的哲學家兼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提出了一個開創性的理論,認為事實剛好相反,其實是人類的本能行為反射,牽動自己的情緒,例如,見到黑熊,就會本能地逃跑,而因為逃跑,才感覺自己恐慌,而因為恐慌,又更加著力逃跑。

至六十年代,另一位心理學家James Laird 便通過實驗,證明了這個理論。受測者果然在做出微笑的表情後,感覺更快樂,而在皺上眉頭後,則感覺自己更生氣。做實驗時,他告訴受測者,實驗只是「研究臉部肌肉的電流活動」,以弓免參加實驗的人,預先知道實驗目的,而影響了判斷。

這個實驗結果引起了不少注意,於是其他科學家爭相模仿。最著名的可說是德國學者的研究。實驗中,一半受測者用牙齒咬著鉛筆,令臉部變成一個笑臉,另一半則用嘴唇含著鉛筆,令表情變成一個苦臉。研究發現,用牙咬著鉛筆臉部變成笑臉的受測者,竟然在瞬間都變得快樂了。

實驗結果證明,行為真的能影響感受。

臉部表情居然還能引發身體狀況的改變。致力研究臉部表情與內心感受關係的加州大學教授 Paul Ekman 進一步發現,雖然情感會引發生理反應 (如害怕時心跳加速,體温下降;快樂時心跳減緩、體温升高) 但原來只是做做臉部表情,也一樣會帶來生理變化:做出恐懼表情,會令心跳加速、體温下降,擺出笑臉時,心跳便會減慢,體温亦會升高。既然單是做表情,也可以改變身體情況,那麼由表情影響情緒,似乎亦不足為奇了!

2009年,英國的認知心理學教授 Richard Wiseman ,更在英國舉行了一個有二萬多人參予的大規模快樂研究。參加者被隨機分配到不同小組,有些小組表達感恩、有些回憶快樂時光、有些作出行善舉動,有一組則是每天微笑幾秒鐘。

一星期後,參加者再評估自己的快樂程度。結果顯示,改變臉部表情的人快樂程度增加 6%。

哥倫比亞大學的Joshua Ian Davis 教授,更測試出注射肉毒桿菌的女性,由於臉部肌肉被麻痺,連看完恐怖片/爆笑片後,情緒反應也比沒有注射肉毒桿菌的女性少,可見臉部表情與內心感受的關連。

前幾年,香港不也流行過「愛笑瑜珈」?其道理也是來自實驗。1995 年印度孟買的家庭醫生Madan Kataria讀了一篇文章,知道大笑有益健康,於是成立了全世界第一個「大笑社團」,人們假裝聽到好笑的笑話並大笑片刻後,很多人都意外地發現心情開朗了。

紐澤西州費爾利迪金森大學的心理學家Charles Schaefer 對此很感興趣,他亦成立了大笑社團,比較大笑和微笑的效果,發覺微笑的學生果然快樂了,但大笑的則更為興高采烈。

看來,古今中外眾多實驗一致證明,「弄假成真」原來是可行的。如果想瞬間就變得快樂,不妨試試每天在臉上掛個笑容,這可是簡單而直接呢!

原載 《經濟日報》iM網欄 2020.100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