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來禪修是 Let Go!

「禪修」的目的,許多人都知道,就是為了要「修心」。但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,在學習禪修的過程中,有時會把注意力放在禪修的姿勢上:腰背有沒有挺直、怎樣結跏趺坐、雙盤還是單盤、有沒有舌頂上顎等……觀成法師在「禪修淨化身心」講座裏說,其實以上這些都是細枝末節,禪修最重要,是學到「把心放下」,把我們心中的種種人與事 let go ! ……

但「放下」二字說來容易,而法師就在講座上,指導「放下」的具體方法。

「心」,就是我們與生俱來、無始以來的那個 「內心評論員」(internal commentator),即是甚麼呢?那是我們無論碰到甚麼事,總要將之評論評價一番的內心活動,譬如:「這個人的面孔多好看!」、「這個人穿這件衣服多醜!」、「這個人說話那麼大聲真討人厭!」等等……法師說,那是自我們生生世世的輪迴中一直帶到今世來的,已經變成了我們意識中的一種自然反射了!要它不生起,似乎不可能,因為我們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一旦接觸到外在環境(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),內心的好惡便自然浮現,而我們可以做的,就是讓這個「內心評論員」不起作用。

所謂「不起作用」的意思,法師作了一個生動的譬喻來解釋──主人要搞宴會,站在家門前迎賓,當有賓客來到大門時,主人與賓客握握手、打聲招呼後,便讓賓客步入會場,不可能站在門前與賓客東家長西家短滔滔不絶,因為下一位賓客又來到了,如果每一位賓客都聊個沒完,那一個接一個的外來賓客只會擠塞在門口。法師說:“Greet incoming guests at the door, no time to involve in chatting!” 有如我們一旦意識到內心起了一個念頭時,只需馬上把那念頭打聲招呼送走,念頭來一個、送一個,不在意識上與那念頭糾纏,思前想後。這就是「六塵隨入隨出」,念頭貨如輪轉,念頭這邊進來、那邊出去,let what comes in, goes out !

Let what comes in goes out 就是 let go、「放下」,把我們那個好作評論、分別、判別的心放下。法師笑說,好多人不懂甚麼是真正的「活在當下」,以為「現在有得食就食」、「這一刻有得嘆就嘆」、「無謂多想明天」就等同活在當下,其實「活在當下」的真正意思,是「當下察覺六根所緣境,而不起第二念的分別妄想」,即當下這一刻察覺自己的六根在對外間事物(所緣境)起反應,不過,即使察覺到內心起反應了、念頭生起了,但即時便由它去,而不再在這個念頭上繼續鑽研、琢磨、糾纏、分別妄想下去……念頭即使出現,但卻在內心飄走,如雁過無影,這樣,便能維持到內心意識的清淨。所以「活在當下」的真正意思就是,留神於此時此刻(present moment awareness),卻不起第二念的分別活動。

即使這一步做到了,做到了內心的念頭隨起隨滅,自己的心不再跟著萬千思緒奔馳,但到底,心還是需要一個對象(所緣境)去專注,因此第二步,就是專注於當下的出、入息(呼吸),把本來在腦中紛紛擾擾來來往往的念頭,變成單一專注的念頭,把眾多所緣境,變成單一的所緣境。為甚麼要專注呼吸呢?因為呼吸是身體最重要的活動,也是最接近自己的。要安住於呼吸,可以用「數息」的方法,一、二、三、四 …… 的數下去,心若能安住在「呼吸」這個所緣境上,然後能夠持續不斷地安住下去,便會進入一種禪定的境界,慢慢地由禪定而得到輕安,法師說那是世間的快樂無法比擬的!練習下去,禪定境界便能由淺入深,由初禪至二禪、三禪、四禪……法師說,佛陀也是在三禪與四禪間,超越生死的啊!

坐禪得到輕安,令內心能夠專注,功夫到家後,平常日子的胡思亂想,自能隨入隨出,內心就不再那麼容易被外境和種種煩惱所牽絆。所以,禪修不但能夠令人在現世得到健康與平靜,更能讓人在來世超越生死,因此法師大力推崇禪修的好處!

最後,法師勉勵大家,不要以為這條路很漫長,就不肯去修,誰知自己前世有沒有在這方面修行過?說不定今生一開始重拾修行,不需多久時日,已有很大的進境,這,誰說不可能呢?

原載: 佛門網 《明覺雜誌》第 376 期

回到:佛度有緣人
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