抑鬱症患者的思考模式

美國一位很有名的精神科醫生兼賓夕凡尼亞州大學精神科系教授 Aaron Beck 認為,抑鬱症的發生,與個人長久採取的一些偏向負面或扭曲的思維方式有關,他將之名為「抑鬱的認知三角 / 認知三元素」(Cognitive Triad of Depression)。這三元素包括對以下三方面的負面看法:

 

1/ 自我

— 認為自己一無是處、毫無價值、不值得人愛,也不會享有快樂。

2/ 週遭環境

— 感覺外在環境充滿艱巨挑戰及無法克服的障礙,面對只會帶來失敗

3/ 未來

— 相信將來毫無希望,個人沒有能力改善處境,未來的路荊棘滿途

 

這些負面思考模式,會使個人在面對壓力及逆境時,較易顯得情緒低落。

那麼,這些思考模式從何而來?Aaron Beck 認為,乃是建構自孩提時代的學習經驗。孩子可能感到他們無論做什麼,都難以得到父母或師長的讚許,因此逐漸把自己看得很無能,甚至對個人的未來喪失信心。這些想法令他們日後把人生的一些挫敗或失意,全看成是由於個人的不足或失誤,亦把少許的不如意看作沉重打擊或全盤挫敗,最後引致抑鬱症的發生。

另一位美國精神科醫生史丹福醫學院教授 David Burns 也列舉了十種與抑鬱症有關的 「認知扭曲」模式。David Burns 曾著有 “Feeling Good” 一書,那是針對抑鬱症患者而寫的自助手冊, 《飛過抑鬱的森林》書內其中一位被訪者歌星葉麗儀,就是看了 David Burns 的該本著作,依著書中方法為自己作心理治療的。

1/ 非黑即白 (All-or-nothing)

對事情的看法非黑即白,不是全好就是全壞,中間沒有灰色地帶。完美主義思想就是這種思考模式的例子,完美主義者認為事情如果沒有達致完美的成功,便是全盤失敗,拿取 B 或 A- 對他們而言,差不多跟拿個 F 沒有分別。

2/ 以偏概全 (Overgeneralization)

只要發生一宗不如意事件,便認為將來的發展全都不會如意。例如,一次面試失敗,便認為日後所有求職都會失敗,不可能再找到工作。

3/ 角度失衡 (Selective Abstraction)

只看見事情壞的一面,而忽略了箇中美好的部份。例如,老闆讚賞他的優點也指出他的缺點,他卻只想著人家對他的批評,而漠視了對他的欣賞。

4/  妄自菲薄 (Disqualifying the Positive)

事情做得不錯,仍然認為沒什麼大不了,充滿自貶心態。

5/  負面推論 (Jumping to Conclusions)

什麼都往壞處想,即使缺乏證據支持。例如,朋友不打電話來,便認為是朋友不喜歡自己,又或認為到頭來總會有壞事發生在自己身上。

6/  誇張失實 (Magnification and Minimization)

把自己的小過錯、小失誤看得太大,卻把自己的優點與長處看得太小。

7/  訴諸感覺 (Emotional reasoning)

憑一己的情緒感受去理解事件,卻缺乏實際的理據支持。例如,當出現內疚感覺時,便認為一定是自己做錯了什麼。

8/  律己過嚴 (Should statements)

常為自己設下許多「戒條」及「命令」,認為自己有許多「應該」及「必須」做的事,這些不切實際的期望,往往令自己在達不到要求時便產生抑鬱情緒。

9/  負面標籤 (Labelling and Mislabelling)

總會對人對自己貼上負面標籤。例如,考試不合格,認為是自己「懶 惰」或「愚蠢」,而不會想到只是因一時準備不足,或狀態不佳。這些負面標籤往往是情緒化及失準的。

10/  事事關己 (Personalization)

認為別人的問題或行為皆由自己導致,例如看見配偶哭泣即以為是自己做錯了什麼。

 

回到: 《飛過抑鬱的森林》/ 《飛過抑鬱的森林》修訂版
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