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密、孤獨與自由

我們都追求親密,害怕孤獨,但我們在這個追尋與逃避的過程中,往往失卻了心的自由。

近讀台灣楊蓓教授的書《親密、孤獨與自由》,她層層推演、抽絲剝繭地剖析人們心底渴求親密,以逃避孤獨的慾望,但她說,結果,人們卻因此而愈感寂寞 ……

那,到底應該怎麼辦呢?

作者說,人,從離開母體,就是孤單、寂寞的。那時他必須倚賴外界來生存,從此產生了焦慮,亦由於要依靠別人的照顧來生存,所以非常渴望與人親近。除了身體上的親密感,還希望得到心理上的親密感,那就是「被瞭解」與「被接納」。

而由於在乎別人,希望與人親密,於是,行為上就會開始對人順從。順從,令人得到好孩子的評價,他從此亦以為只要把外在的角色行為演好,就能解決心中的焦慮感。

順從行為會使到需求被滿足,。而隨著成長,人們會更熟練地去滿足外界的期待,並發展出「操控」行為,以利自己的生存。

舉例說,小女孩知道她對長輩甜美的一笑,便能得到她所渴望的讚許,她就已經學會了「操控」。

可惜,「操控」只是一種生存上的利便,它產生了「勝任感」與「價值感」,但卻無法讓人與人間的心靈更貼近。

人不斷渴求親密,於是不斷作出更多更嚴厲的「操控」,最終結果,關係越疏離,人更愈感孤單寂寞。

而「操控」行為,不論成敗,都只會帶來內心的更多不自由。操控成功,由於所求是透過操控獲得的,到頭來只會更擔心失去,而引發日後不斷的操控;操控失敗,那更會要求自己發展出更有技巧的操控。

於是,人活得很費力,時時擔心不能夠操控成功,心被希求操控的慾望牢牢束縛,非常的不自由。

真正的自由,惟有在放下這種桎梏,真正的接納自己、愛自己,而不是期待他人的評斷去肯定自己。

接納自己的不完美,才不會對別人有過多期望,以一個真實的自己與真實的他人互動,這種關係,才能達致真正的親密。

楊蓓教授就這樣演算出親密、孤獨與自由的方程式。當我們每天都慣於扮演美好,無非為了追求他人的讚賞與愛時,我們往往忽略了,真正無條件的愛,必須先由自己去愛那個不夠完美的自己。

回到:身心靈療癒
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