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提升快樂指數



最近,面對肆虐的疫情,有些朋友總是憂慮不快,有些朋友卻泰然處之,甚至不顧一切繼續吃喝玩樂。這當然是性格使然。有人一向多愁善感、焦慮緊張;但有人一向樂天開朗、性格陽光。

但,無論哪一種性格特質,每個人的內心,其實都總在渴求快樂。到底,我們可以從根本上,變得更快樂嗎?

近日讀了 The How of Happiness 一書 (中譯《這一生的幸福計劃》),書內對於每個人何解會有不同的快樂程度,提出研究,更列出相關科研成果作者 Sonja  Lyubomirsky 是加州大學心理學系教授,專注研究快樂之道,她最感興趣的一個問題是:「為什麼有些人總比其他人活得快樂?」

或許這本書可以幫助大家找到答案。 

作者指出,一個人的快樂指數,是由三個部份構成。外在條件只佔10%,其餘90%,來自我們的遺傳基因 (50%) ,再加上行動 (40%) 。

原來每個人與生俱來,都有自己的快樂「設定點」( happiness set point) ,那是

指每個人一向的情緒狀態,設定點較高的,代表一向有較多正面情緒,

而低設定點則代表個人情緒一向較為低沉。那為什麼每個人的設定點有所不

同?原來,這全是遺傳基因在作怪。

科學家追踪了不同的事故對個人情緒的長期影響,發現不論中了奬券或遇上重大不幸 (如病患),開心或不快的情緒都只維持一段有限日子,事情過後,情緒狀態,又自然回歸到個人本身的快樂設定點。科學家更研究了雙胞胎的情況,發覺「同卵雙生」比「異卵生」的,快樂設定點更接近得多。足以證明,基因對於快樂設定點的影響。

科學家還發現,一向較為快樂的人士,大腦左側前額葉較活躍,而擁有較長的「5 羥色胺基因」人士,神經系統對壓力的防衛力亦較強。可見快樂情緒,在生理上完全有跡可尋。

不過,縱然你的快樂設定點不夠高,亦不必氣餒,作者在書中提出一個寶貴觀點:即使個人的快樂設定點不能改變,卻並不代表個人的快樂程度不能改變!

因為,快樂指數還有40%,來自個人行為。

書的副題是 A Practical Guide to Getting the Life You Want  (獲得理想生活的實用指南) 書中便羅列了十二個增進快樂的方法:

  • 表達感恩
  • 培養樂觀心態
  • 避免「諗多左」及與人比較
  • 行善
  • 培養人際關係
  • 發展應對策略
  • 學習寬恕
  • 增加投入忘我的活動
  • 品嚐生活樂趣
  • 追求人生目標
  • 從事宗教靈性活動
  • 照顧健康

這十二道板斧都是生活中一些切實可行招數,至於細節如何執行,有興趣提升快樂指數的朋友,不妨找原書看看。

所以,不管你與生俱來是否擁有快樂基因,生活中還有40% 機會,可透過各種方式,令自己變得更快樂呢!

原載 《經濟日報》iM 網欄 2020.0909

回到:身心靈療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