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當修行者遇見大師》

到底佛法是什麼?佛法總是呢喃著「人生是苦」嗎?佛法是悲觀的嗎?佛法教人修心?應該怎麼去修呢?佛法常講「人生無常」嗎?講「因果報應」嗎?佛法教人慈悲與施捨,但又說「一切皆空」 …… 佛法是否很博大精深?還是與我們的現實人生息息相關?到底,佛法可以用三言兩語表達嗎?我們如何去學習佛法?

《當修行者遇見大師》就是一部談佛法的書。書中主角因為對一位少女的迷戀,於是每晚踏進曾經與她共度美好時光的花園,希望再次遇上心目中的天使。但他沒有等到少女,卻等到了十位教他佛法的偉大上師,他們居然是宗喀巴尊者、蓮花戒大師、法稱大師、世親菩薩、彌勒菩薩、第一世達賴喇嘛、功德光大師、無著菩薩、寂天菩薩,最後,還有佛陀!

每一位上師,都向主角傳授佛法,而當時沉緬於情欲追尋的主角,也正受著母親離世的困擾,他想不通為什麼一生專注養育孩子、貢獻社會、沒有做過任何惡事的母親,最後竟痛苦地死於可怕的癌症。曾經得到國王親自簽名邀請去皇宮會面、以特優成績在皇家學院畢業的主角聰明絶頂,但內心的謎團促使他躲進小寺院裡,做著圖書館助理員的工作,研讀經論,思維死亡。最後,人生的真義,還是要待一位又一位大師親自來到他面前,給他揭開……

第一位出現的宗喀巴尊者開宗明義就給他說「人生是苦」,人生的快樂只如用舌頭去舔刀口上的蜂蜜,甜蜜過後,總會割傷舌頭帶來痛楚,就如今天看來美麗與快樂的孩子,最終也會變成無助與痛苦的老人,人們是否要到樂極生悲,才得悉人生沒有快樂可言? 但人生真的沒有快樂嗎?

蓮花戒大師到來,教主角禪修法門,教他通過禪修去體會自己的心,教他把內心淨化,才能以快樂、幸福、喜悅的心,享受所有美好的事。 就由這個心開始,法稱大師跟主角探討心的由來。世親菩薩告訴主角肉體必然死亡,但心會進入其他生命形態,因此要看管住心,不要讓它進入三惡道。

彌勒菩薩進一步闡釋心的特質,心總是受著無窮慾望的驅使,不停地在追求滿足,那其實便是痛苦的根源。 作者在每次與一位大師會面後,都會將大師的教化印證於他的日常生活,他觀察到自己的心的焦燥本質:無論得到什麼,很快便又不再滿足,又要追求別的,不論那是人或物。 其實,每個人都是一樣。我們內心的念頭創造了我們的世界。

輪到第一世達賴喇嘛出場了,他向主角指出,心中念頭製造了集氣,而行動又進一步把習氣加強。習氣在打造我們自己的世界中扮演很重要的角式,所以別忽視習氣,不過好消息是,只要我們願意,大部份的負面習氣其實是可以從心中斷除的。 對,一切也取決於我們。 所以,善的行為在心中所造成的習氣,會使自己的世界充滿快樂,壞的行為在心中所造成的習氣,會使自己的世界充滿不愉快 — 我們生活中的任何細節都來自習氣。

功德光大師接著與主角討論了習氣與事物的因果關係。例如,死亡來自殺生的習氣,貧窮來自偷盜的習氣,富饒來自布施的習氣 …… 每一種心理習氣都主導著我們的生命經驗,所以我們要受戒、要持戒,因為負面習氣的力量十分強大,受戒可以幫助我們避免種下產生痛苦的負面習氣行為。

由此,主角開始主動地改變自己的習氣,他開始不說、不做、不想一些明顯的負面事情。他的努力很快得到了回報,他覺察到自己的第一個轉變,是整天心情都很好,單純而快樂。

然後,無著菩薩教導他進一步摧毁痛苦的方法,教他將心比心、察覺他人的需要,教他化解怨恨、自私,教他修慈悲觀,觀想怨敵的痛苦 ……

主角工作的圖書館,有一名常常為難他的主管,主角一向惱怒他,但就在一個炎熱的夏天,主角主動向他遞上一杯清涼的水,更在一起工作時,不再刻意阻撓他,很快,他也就得到主管的仁慈回饋。

只是人際關係上的一點小布施,就足以產生不錯的效果,主角的世界開始轉變。寂天菩薩再進而指導主角,應以怎樣的心情布施,還有,除布施以外的其他波羅密,包括持戒、忍辱、精進,教他不要執著微小的快樂,而要追尋究竟的安樂!不要介意修行時會遇上的痛苦,學習與暫時的痛苦共處,精進修行,以通往行善的喜悅之路、做好人的喜悅之路。

主角終於選擇了修行作為他生活的目的,學習為別人服務,確保別人的終極快樂。在供養與布施別人後,主角證悟到深沈而滿足的喜悅,從內心深處,變成一個全然不同的人。

最後,佛陀出現了,謙遜、樸實、溫馨、優雅、安詳的佛陀,散發出與別不同的光芒,主角看到了佛陀眼中映現的不尋常的快樂 — 那快樂來自那裡?

偉大的證悟者帶給主角「空性」的義理:一切,都只源於我們的心在造作,我們都只看到自己的心允許自己看到的東西。

一切皆空。

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。此書的副題是「了解修行的第一本書」,十位大師循序漸進、一步步地向主角指出,「心」對於修行的重要,如何識別心的造作是煩惱與痛苦的根源,而我們又如何可以轉化內心,得到內在的安寧與平靜。沒有什麼比修「心」更重要了,一切也發自內心。修行,可以更艱難,也可以很容易,只要你找到方法 — 管好你的心。

原載《菩提》月刊 第 321 期

回到:佛度有緣人
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