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飛過抑鬱的森林》初版自序

 

腦內的風暴

 

又是抑鬱症。又是抑鬱症。又是抑鬱症。

2003 年 4 月1 日,張國榮跳樓自殺,全城震驚。他的遺書說:Depression。身邊人證實他原來患了抑鬱症,香港人開始對抑鬱症有了認真的關注。

五年了,「抑鬱症」不覺間變成了一個我們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詳的詞語。慶幸的是,許多人因著對它的認識而及早獲得治療,但仍繼續有許多人因抑鬱症而失去生命,更有人依舊對它存有誤解,或有人因耳聞目見得多,轉而變得麻木。

五年前這個驚心動魄的日子,只應換來五年後舖天蓋地的懷緬?我們的警覺性呢?世界衛生組織說,到了2020年,抑鬱症將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。精神科醫生說,沒有人能對抑鬱症免疫。

看數字,看資料,會令人昏昏欲睡,過目即忘。本書試圖通過十一個抑鬱症過來人的故事,揭示抑鬱症的一些病發原由、病徵、發病經過,以致治療方式。在此,十分感謝十一位被訪者貢獻出他們的寶貴時間,接受訪問及審閱稿件 (稿件都經被訪者過目並同意出版)。一些知名人士的故事或許你已在別處看過,但今次訪談,仍希望他們盡量詳細地交待患病過程的種種細節,以便讓讀者加深認識。訪問期間,總得要求每位被訪者極力回思病發期間的種種不快經驗,筆者衷心感謝他們為此而付出的忍耐,在此只希望他們的付出沒有白費,讀者能從他們提供的故事細節中,理解到抑鬱症從發生到治療的各個階段與歷程。

此外,更感謝多位受訪的專業及學術界人士,他們都是每天在與抑鬱症作抗爭的前線人員,在不同的崗位上,以仁者的關懷,給予病者最佳的協助。儘管社會上對抑鬱症已有了普遍的認識,但無可否認的是仍存有許多誤解。精神科專科醫生張建良醫生很詳盡地解答了有關抑鬱症的各種疑問,而針對人們對於抑鬱症藥物的抗拒,本書亦請來另一位精神科專科醫生李永堅醫生提供有關資料。另一方面,香港大學的吳兆文教授則從中醫學角度對抑鬱症提出另一觀點。至於書內許多個案的專業療治人員,亦為個案作出不同程度的剖析及評論,如果讀者們看完個案後正有滿腹疑問,希望他們對個案的闡釋能增加讀者的理解。

筆者亦感激「心晴行動」與「天地圖書」予筆者這個寓工作於學習的機會。在學院修讀的,只能是一些學理上的知識,但透過與病者及醫者的親身訪談,才更讓人明白抑鬱症到底是怎麼的一回事,書中不同的個案故事,正說明了不同的事件都有可能引發抑鬱症,抑鬱症也可以發生在不同性格及背景的人士身上。了解原因有助療治與預防,但更重要的,正如書中的醫者所說,還是對病者的支持、包容與諒解。到底,發病的個人與環境因素未必能由人所控制,傳統觀念總認為是病者的「軟弱」或「看不開」,但抑鬱症就有如身體上許多其他疾病一樣,並非單靠病者的意志便可復元,每位被訪者都對筆者述及,發病期間情緒思想不受控的情況,感覺自己儼如變了另一個人。猶幸今日看到他們精神奕奕侃侃而談,到底,給予適當治療,這場頭腦內刮起的風暴終會過去。

天地圖書副總編輯潘麗瓊小姐在工作過程中一直給予筆者許多支持、意見與指導,在此謹向她深深的道謝。筆者在訪問與寫作期間,工作學業兩忙,因此實在十分感謝她在過程中所給予的體諒,使筆者能在她「似有若無、忽隱忽現」的壓力下完成此書!潘麗瓊小姐是筆者在《明報》副刊工作時的上司,當時筆者的工作亦以人物訪問為主,在訪問與寫作的技巧上,得到她的許多啟導。如今換了一個媒介與她再度合作,暢快依舊,而今次彼此宗旨如一,都希望此書能對社會有所貢獻。

最後,還得感謝菊頤小姐允許本書使用網站 「飛過抑鬱的森林」的名字作為書名,菊頤小姐也是一名抑鬱症患者,網站內詳述了她的患病及作戰與康復經過,亦刊載了有關情緒病及抑鬱症的知識。有興趣的讀者不妨瀏覽一下她的網站,為她打氣,作出支持。

不知道看這本書或買這本書的,是否都是與抑鬱症病者有關的人士,如果你身旁有人患上了抑鬱症,或正懷疑有人患上了抑鬱症,希望這本書能協助你理解抑鬱症的病發與治療。如果你不幸正受著抑鬱症的煎熬,希望同路人的故事,能助你明瞭你並不孤單,更不要諱疾忌醫,因為治療的路,都需要這樣走的,而且愈早開始愈好。如果你身旁沒有人患上此症,也希望這本書能使你對抑鬱症的徵兆提高警覺,或對之加以預防。抑鬱症到底不同於普通的抑鬱情緒,它的殺傷力是很駭人的,患者除了會自殺,還會犯他殺,大腦內化學物質的失調,竟讓人們賠上了無辜的生命!無論你為了「求知」抑或「求助」而打開這本書,衷心的希望它能有助你理解抑鬱症,並真正感受到,這不是一個可讓人掉以輕心的疾患。

眼看著眾多專業醫療人員及病者們面對抑鬱症所作的奮鬥,著實令人感動。筆者有幸得此因緣,以文字為媒介,能把所聞所見筆錄下來,無奈自愧所識仍是十分皮毛,本書如有任何未盡善處,還望各方前輩及識者不論賜教、指正。

(二零零八年四月)

 

回到: 《飛過抑鬱的森林》/ 《飛過抑鬱的森林》修訂版

Leave a Reply